跳到主要內容

追求卓越 Pursuing Excellence


為什麼我想追求卓越?

一直以來,我腦中很常在想的一件事情是:如果我馬上就要死了,什麼會是我最大的遺憾?每一次我的答案都一樣:我還沒成為一個卓越的人。然而人總有一天會死,所以對我來說,人生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是在跟死神和現實賽跑,我要在他們之前衝破那條名為卓越的終點線。當我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一個卓越的人時,死亡和現實想對我做什麼事,我想我更能坦然應對。

所以「唯有追求極致才能卓越,體驗才能盡興」。

該如何追求卓越?

找到極限的唯一方法是跨越它。

1. 心態


「成為廢物!」

永保初心是很重要的一種心態,不管你在什麼程度,切記「求知若渴,永保傻勁」,注意是傻勁不是「傻」。最近和朋友有個口頭禪就是「我真是個廢物呢」,一開始可能純粹是打打嘴砲,但最近感觸越來越深,只有不斷地把自己的現狀錨定在 0 分、歸零在原點,才有追求卓越的可能性,我們似乎很享受當個快樂的低能兒,我覺得這狀態挺好,stay hungry stay foolish。

2. 努力


想要達到不凡,必須做到普通人們做不到的事情。

有人說透果一萬小時的努力就能精通某項技能、成為專家,個人覺得不一定正確。練習應是重質量而不是數量,「刻意練習」是一種專注、一致並且以目標為導向的訓練,只是常規、重複練習還遠遠不夠。

時間的複利效果,越是年輕越是要當時間的朋友。

讀書的時候唸過 a = (1+b)^c 複利的公式。在公司價值投資來說,時間越長,透過本金利息再投入,多年複利後,整個投資的價值就會變得很大。這就是把時間當朋友的重大價值。

若把自己當作投資的標的,原理也是一樣:如果每天都做一點努力,做一點不同,複利效果就會發揮作用,能力經驗個人價值的增長也就越快,在人生後面所有的時間都會有價值回饋,讓每天晚上結束時都比早上醒來的自己更聰明。

能用智商逃避努力嗎?

如果你想做傑出的事情,你就必須非常努力地工作。我小時候對這一點並不確定。學校作業的難度各不相同,一個人並不總是要超強度地工作才能做得好。也許,有一些方法可以通過純粹的聰明才智來避開艱苦的工作?然而現在我知道了這個問題的答案:沒有。

傑出的工作有三個要素:

天賦、練習、努力。


你具備其中兩個就可以做得不錯,但要做到最好,你需要三者:你需要有很好的個人能力,要有大量的練習,要非常努力。

更何況假設有一位與你相同天賦能力的人,一旦你的努力相對比他少,就會被他超越。

天賦和努力工作之間存在著微弱的對立。站在的金字塔尖的成功人士是如此罕見的事實。如果天賦和自驅力都是罕見的,那麼同時擁有這兩者的人就是罕見的平方。你遇到的大多數人,如果有兩者中的一個優勢,另一個就會比較少。但是,如果你想成為一個「異類」,這裡指的是相對大部分的普通人,你就需要這兩樣東西。因為你無法真正改變你的天賦,所以在實務中想要做傑出的工作,就只能得保持勤奮。

我從小就學到,如何朝著既沒有明確定義、也沒有外部強加的目標努力。如果你想做真正傑出的事情,你必須同時了解這兩點。和大多數小孩子一樣,當我學會或做了新的東西時,我很享受這種成就感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當我沒有取得任何成就時,這種感覺就演變成了一種厭惡感,對平庸的厭惡。

閒著就發慌!

最基本的層面是覺得自己應該工作,而不需要別人告訴你。現在當我不努力工作時,警鐘就會響起。當我努力工作時,我不能確定我是否有進展,但當我不努力時,我可以確定我沒有進展,這感覺很糟糕。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Papers on Quant Research

  The Cross-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   Source  https://www.ivey.uwo.ca/media/3775518/the_cross-section_of_expected_stock_returns.pdf Comment  This is the famous Fama-French paper, which proposed the Fama-French factor model, and the basics of cross-sectional equity research methods. Value and Momentum Everywhere   Source   https://pages.stern.nyu.edu/~lpederse/papers/ValMomEverywhere.pdf Comment  A good introduction to value and momentum; they can generate abnormal returns for individual stocks within several countries, across country equity indices, government bonds, currencies, and commodities. Mean Reversion in Stock Prices: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  Source   http://papers.ssrn.com/sol3/papers.cfm?abstract_id=227278 Comment  One of the earliest papers reflecting the mean-reversion nature of stock prices. Price Momentum and Trading Volume   Source   http://technicalanalysis.org.uk/volume/LeSw00.pdf Comment  Gi...

造市

今天約略研究了一下市場造市商(Market Making)怎麼運作的,覺得很酷!思維跟 Retails 的視角不太一樣,做點小筆記。 先講結論:  - Market maker offer prices to buy and sell. Earn a spread.  - Market can be either buyers or sellers, traders/investors. 一開始是看到了 Himmingbot.io 這個專案,它是 open source 的量化造市機器人,做的算蠻久的,想直接體驗的人也有 YT 影片可以先看看。 一個專業造市商的目標是:Provide liquidity while hedging market risk. And earn consistent profits from liquidity rewards. 造市,對交易者(這邊特指 Taker)的好處是:不需要找到交易的對手方,能夠直接和造市商成交。 以前在股市,造市商只有一些大機構(有錢人),如一些特許的量化基金等。通常是交易所付很多錢請他們提供流動性。 但如今,在 Crypto 市場,散戶們也能稍微體驗當造市商的感覺,如:質押 trading pair 當 LP (流動性提供者)、網格交易(一種掛一堆限價單,賺些微差, spread)之類的方法。 e.g.,   - 「網格交易」算一種 Maker 策略,因為它 submit both bid and ask limit orders 可以理解成提供流動性。  -  「搬磚套利」算一種 Taker 策略,例如跨交易所(或跨鏈)的方式即專吃流動性。

股價是由邊際交易者決定

股價並不是由真的持有股票的人決定 是由有在買賣的人決定他的價格 所以今天這些基金、大型有錢人,假設他們很看好一段時間的成長性。 他們買了之後不會再進行賣出的交易,因為他們沒有在交易, 所以「他們的看法不會反應在市場上」,因此還是有可能造成跌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