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Web2.0 裡,你的數據有價值,但不屬於你,價值也不分給你。 鏈上數據是一座金礦,應用越多,數據越多,金礦越大 在 Web3.0 裡,你的價值行為終將獲得回饋,價值的載體是你的數據,也屬於你自己。 在 Web2.0 的世界裡,如果你在王者榮耀裡是上海市靜安區第一趙雲,所有皮膚全收集了,你去永劫無間或者哈利波特魔法覺醒中,只能從一張白紙從零開始,沒人知道你是一個王者高手。 如果你是 B 站小有名氣的 up 主,你去 Youtube 上可能發現已經有人頂著你的名字在搬運視頻了。如果你在微信上有 5000 塊錢想轉到支付寶上,發現這根本不可能,只能提現到銀行卡在充值到支付寶。 你在手機上網站上每使用一個新的產品,都要不厭其煩的走一遍手機號/郵箱/用戶+密碼/驗證碼的流程,然後往往不怎麼用的產品第二次使用的時候還要再點擊找回密碼。 在 Web2.0 的世界裡,每一個應用都無所不用其極的鎖住用戶,提高黏性和留存,把用戶和數據的護城河建立起來,從中榨取最大的價值。作為用戶,你雖然獲得了使用產品的體驗,但你其實一無所有,你的所有數據可以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。 曾經最大的中文 Blog 社群 BlogCN,曾經的校內網,更不用提有多少停服關機的網游。本質上,用戶的行為和數據是在給公司打工,在你註冊的時候打勾了《服務協議》和《隱私條款》的時候,你已經簽訂了一份及其不平等的合同,即,你的數據歸屬公司,可以被任意使用和變現。如果我們哪天不運營了,不好意思,解釋權歸我,你號沒了,你數據沒了。 所以,在 Web2.0 裡,你的數據有價值,但不屬於你,價值也不分給你。 在基於區塊鏈技術作為底層的 Web3.0 框架下,似乎往前走了一步。區塊鏈就是一個公開的數據庫,所有的應用在上面讀寫數據。由於目前性能的限制和高昂的交互成本,應用傾向於只把「高價值行為」的交互放在鏈上,而這些行為數據簡直就是一座金礦。 在 4 年前,那還是 ICO 的時代和各路公鏈的畫餅大賽,鏈上的交易類型非常單一,大多都是代幣的轉帳。在 4 年的時間裡,應用層迎來了幾個賽道的爆發,從 DeFi 到 NFT 到 GameFi,百花齊放,成千上萬個應用在鏈上記錄了形式多樣的數據。圍繞這些數據的過濾/分析/加工,能夠產生無數的場景,從捕捉交易機會,到找到精準用戶地址群體,再到形成鏈上身份和社交關係,每一件事都是百億美金以上的機會...